在先前的文章有講解過有關孕婦飲食營養的重要概念,如果未讀的話,可以先了解一些基本的觀點。
鐵質在懷孕/ 餵哺母乳有何重要?
鐵質是製造紅血球的重要元素,因此缺乏鐵質會引致缺鐵性貧血。研究顯示,在懷孕期間缺乏鐵質會增加寶寶在子宮中發育不良,或會增加出生時體重過輕和早產的風險。
除了懷孕期間,在產後如果缺乏貧血會令到媽媽更加疲累。此外,有研究發現缺鐵性貧血會正關連到母乳供應量不足及產後抑鬱。
由此可見,補充鐵質對懷孕期間及生產後都是十分重要。
懷孕或者母乳中的婦女每天需要多少鐵質?
根據最新的華人的營養推薦攝入量,Chinese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(RNI),孕婦應該每日攝取的鐵質為
早期懷孕(12週之前): 20mg
中期(13-28週): 24mg
後期(28週後): 29mg
產後和哺乳期: 24mg
假如媽媽本身貧血,又或者生產過程出血較多,或需要更多鐵質補充。出現以上情況的話,建議與妳的產科醫生或營養師設計更適合妳的餐單。
什麼食物含有豐富的鐵質?
富含鐵質的食物:肝臟、牡蠣、大豆、米、燕麥、黑麥、無花果、杏仁、馬鈴薯、肉類(牛、豬、雞、魚)、蛋、全麥麵包、胡蘿蔔、南瓜、乾棗。
要注意的是,動物肝臟除了鐵質外,也含有非常高的維他命A,過量攝取會增加畸胎風險,因此不建議在懷孕時,以肝臟作補充鐵質的食物。此外,扁豆雖含鐵量多,但因也含植酸,會阻礙鐵質的吸收,所以不是最理想的補鐵食物。

依靠飲食是否就可以吸收足夠鐵質?
現時香港仍未有針對本地孕婦飲食習慣的膳食研究。不過,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最新的總膳食研究,八成以上的香港市民,在食物中鐵質攝入量不足。另外,世衞建議有缺鐵風險的孕婦,在懷孕期間應額外服用鐵質補充劑。
服用額外補充鐵質的補充劑,有何常見副作用?
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和便秘,大便的顏色或會變成深啡色。這是因為身體未能完全吸收補充劑裏的鐵質,當有剩餘鐵質停留在腸道時,便會影響大便中的水分吸收,改變大便顏色,引致腸胃不適和便秘。
有沒有方法減低服用鐵質補充後的副作用?
1. 改善吸收
維他命C有助鐵質吸收,媽媽可以考慮與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或維他命C補充劑一同服用
2. 避免與鈣質一同服用
在人體腸胃裏,鈣質和鐵質是用同一攝取管道去吸收。如同時進食高鈣或高鐵的食物,兩種營養素會爭相被吸收,導致兩者都未能完全吸收。因此,建議將鐵質和鈣質的補充劑,分隔最少兩小時服用。
3. 維持腸道健康
多食有高膳食纖维的食物,如各類蔬菜、水果等。亦可考慮懷孕期安全的乳酸菌維持腸道健康。
4. 選用較高吸收率的鐵質產前營養品
鐵質的吸收大部分在於十二指腸內,某些研究顯示,慢慢釋放(Slow Releasing)鐵質的營養劑配方,或可減少腸胃不適。
媽媽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有足夠鐵質?
媽媽在早期和後期懷孕可以抽血,檢查身體的鐵質儲備和有否貧血。另外,血細胞常規中的MCV (Mean corpuscular volume) 指數亦可反映鐵質儲備。低MCV表示身體的鐵質儲備可能不足,或者媽媽患有隱性地中海貧血基因 (當然兩種情況也可以並存)。